Tuesday, August 19, 2008

GodZilla

随着Sun在刚刚举行的2008 JavaOne开发者大会上宣布推出“Hydrazine”计划,集结在“云计算”旗帜之下的软件供应商又增加了一位重量级成员。基于“Hydrazine”计划,Sun希望利用其核心技术打造一个包含网络环境、数据中心和其他基础设施组件在内的完整解决方案,使得开发人员利用Sun平台创建托管应用与服务,并由此获取经济利益。凭借此举,Sun正式进军云计算领域,也由此展开了与IBM、微软、Google等巨头的新一轮竞技。
  
  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超级计算模式,云计算的核心理念是构建一个虚拟计算与存储资源的集合,并以此提供协同化的IT服务。随着SOA的普及和搜索、开放协作、社交网络等Web 2.0应用的高速成长,云计算提出的创新共享基础架构方法开始得到了主流软件厂商的广泛认同。但虽然相关构想不断推出,但直至2007年11月,IBM发布包含具体产品的“蓝云”计划,“云计算”的关注热情才被真正点燃。
  
  4月22日,微软基于Web的Live Mesh平台的推出向业界表达了其争霸云计算江湖的雄心。微软CTO Ray Ozzie曾暗示,Live Mesh将帮助微软成就从个人运算向网络运算的战略转折。在Live Mesh框架中,数据中心被视作一个软件平台,可以提供远程控制、数据存储等多种服务,同样支持开发者在其上开发新的网络应用。
  
  5月,云计算在消费和企业领域的两个实践先驱——IBM和Google宣布增强云计算合作,意图通过强势联盟确保在这一领域的领先位置。双方计划扩大自2007年10月启动的云计算联合研究计划,Google CEO施密特表示,“企业云”的价值高于“消费云”是促成双方合作的动因,两家公司将共同拓展云在商用领域的价值。
  
  互联网方面,除了Google持续通过互联网向用户交付计算能力和服务外,Amazon.com在2007年向开发者开放了名为“弹性计算机云”的服务,为小型企业按需提供Amazon数据中心的处理能力。雅虎也在2007年将一个小规模“云”开放给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研究人员。2008年1月,Salesforce.com推出了基于云计算架构的随需应变平台——DevForce,它可以帮助企业开发人员在虚拟环境中创建商业应用。
  
  总之,2008年是众多软件厂商“云计划”频出、相关产品密集发布的一年。这也意味着在这片未来超级计算的乐土正酝酿着一场大争斗。随着各软件厂商云计算技术框架的不断完善,该领域的竞争将日趋激烈,也会有更多参与者加入战团。面对云计算引领计算模式变革的能力,以及其实现超级计算资源整合的结果,软件厂商们对这一领域的任何机会都不会轻言放弃。
------------------------------------

“PC硬件为核心的时代成就了IBM,软件功能至关重要的时代造就了微软,互联网时代捧红了Google和思科,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将造就存储巨头EMC。”这一信条已经成为美国存储巨头EMC公司对未来充满信心的重要逻辑。

遭遇Google

  最近一段时间,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的蓝图已经呼之欲出。

  “这是一项十分有趣的服务。”EMC全球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Jeff Nick称,云计算提供的服务可以让每个人在网络上存储自己的信息,例如你可以将自己手机上的电话本存储在无线网络上,任何时候都可以调用,这样即便你丢了手机,也不必害怕丢失SIM卡中的联系方式。

  云计算的应用包含这样的一种思想,把力量联合起来,给其中的每一个成员使用。目前,所有的信息数据一般都是存储在PC里,硬盘一旦损坏人们就会因为资料丢失而束手无策。而在“云计算”时代,“云”会替我们做存储和计算的工作。

  “云”就是计算机群,每一群包括了几十万台、甚至上百万台计算机,“云”中的计算机可以随时更新,保证“云”长生不老。Google就有好几个这样的“云”,其他IT巨头,如微软、雅虎、亚马逊(Amazon)也有或正在建设这样的“云”。

  这项技术最具重要性的意义就在于信息数据的外包存储和管理。EMC当然认为自己应该是信息数据存储和管理方面当仁不让的强者。但Google除了提供数据搜索服务外,还提供存储服务,这让存储市场老大EMC公司十分警惕。这使EMC与Google在云计算上火拼的味道已经越来越公开化。

  为了在“云”上迅速发展,EMC动手收购了两家美国小型技术公司,一家是Pi,主要掌握了“云”里面的技术;一家是Mozy,提供在线备份服务,让终端客户利用“云”。

  “我们之所以放弃独立发展愿意被EMC收购,就是因为看好EMC在云计算上的未来,以及其广大的中国市场。”Mozy公司首席运营官Vance Checketts对本报称。

  但是,云计算也面临着商业模式的巨大挑战。人们可能无法接受将含有个人隐私信息的数据存储在别人的硬盘或者服务器上。而现在无论是EMC还是别的厂家都还没有拿出足够令人信服的、可以保护并管理千百万人数据安全的技术。

  此外,EMC还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就是中国市场的用户习惯。尽管中国的网民数量已经大大超过了美国,但人们总是不能像美国消费者那样接受针对个人的商业服务,他们认为不应该为软件或者“摸不着”的服务付费。